“哥哥姐姐,请带好安全头盔。”近日,在华中师范大学南门,佩戴“交通安全小卫士”红绶带的附属幼儿园大班小朋友,与大学生志愿者一起,开展“小手拉大手”“一盔一带”安全守护活动,提醒驾驶电动车的师生戴好头盔。
为规范校园电动自行车使用管理,维护校园交通秩序,预防和减少交通、消防安全事故,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人身、财产安全,华中师范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全方位、多层次的电动自行车治理行动,防范化解校园电动车交通事故风险,全力营造“安全、有序、畅通、便民”的校园环境,探索出一条大学校园电动车治理的新模式。
汇聚多方力量 做好电动自行车“精准治理”
学校成立校园电动自行车管理工作领导小组,由分管校园安全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,学校办公室、党委宣传部、党委学生工作部(团委)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,统筹校园电动自行车管理工作。
早中晚高峰期保卫处职工及安保队员全员上岗,划片分区在教学楼周边、食堂周边、菜鸟驿站周边以及学生宿舍楼等重点部位进行集中整治,对于乱停乱放等突出问题及时劝导和提醒。同时,依托志愿服务队等学生组织,定时定点进行“电动自行车交通协管”,扩大校园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治理队伍,提升校园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教育实效。此外,还定期召开马路现场会、师生面对面恳谈会,探讨电动自行车治理的优化方案,听取师生建议。
学校结合实际重新修订了《华中师范大学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》,并于2024年10月30日起正式施行。对扣分累积10分的车主,采取“柔性处理”等方式,邀请参加“电动自行车协管志愿”服务、发布校园交通安全知识朋友圈集赞等方式,让校园交通“违章者”变为“志愿者”、“宣传员”,不断提高校园电动自行车骑乘者安全文明出行意识。
对接属地公安、交警等相关部门,邀请资深专家定期来校开展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宣讲,采取“以案说法、案例分析”等多种形式,开展警示教育,让师生受教育、受警示、触灵魂,不断提升道路交通法制意识、安全意识,摒弃“交通陋习”,抵制“危险驾驶行为”。
以“文明交通,畅行武汉”活动为契机,警校联动,创新发起交通安全相关主题活动,如开展“武汉以我为荣·闻鸣见面——文明交通,你我同行”“文明交通,畅行武汉——交通安全高校行”“校园安全文化节”“萌娃交通安全小卫士”“举牌30秒”“公益驾校”等活动,营造浓厚校园交通安全氛围。
改善基础设施 实现电动自行车“有序治理”
为解决停车难问题,学校在南湖校区办公楼、南湖操场、宿舍楼、食堂周边,桂子山校区8号楼、3号楼、10号楼、7号楼、桂香园、沁园春、西区7栋和8栋学生宿舍、图书馆、利群书社等区域改造、新增非机动车停车位约5000个,并完成道路标线、交通标志牌、停车位、告示牌、消防网格的划线改造。
学校购置一万个“3C认证”安全头盔,于2024年10月8日起在桂子山校区8号楼、南门、东区小树林以及南湖校区北门、南湖食堂共设立5个发放点,面向电动自行车学生车主定点分批免费发放,并开展宣传教育活动,提升师生佩戴电动自行车安全头盔意识,养成文明骑乘好习惯。
学校与武汉公交集团采取校企合作共建方式,开通运营跨校区定制公交车,共配备定制公交5台,每台车最大载客量为30人。南湖校区始发站在南湖食堂,桂子山校区始发站在博物馆。行车路线为双向对发。
学校根据实际客流情况,不断摸索规律,优化行车方案,满足广大师生跨校区通勤需求;同时,在现有的校园服务车行驶线路的基础上,开通东门发车行驶线路,增加校园服务车的运力,缓解校园内部交通压力。
利用科技手段 探索电动自行车“智慧治理”
通过安装配置电子RFID码(电子标签),实现人、车、牌、码绑定,将校内师生自有电动自行车纳入门禁统一智能化管理,禁止校外电动自行车进入校园;对校内电动自行车违章违规情况进行记分,每月向各单位通报电动自行车违章情况,破解电动自行车违停、超速等痛点问题。
设置电子标签有效期限,当使用人因毕业、离职等关系离开校园后,对其电子标签进行自动核销,避免电子标签的转让流通,“消化”校园电动自行车存量。下一步还将实现电动自行车定位、轨迹查询、僵尸车辆统计、空车位分布状况、车辆违停抓拍报警、车辆违规充电报警等功能。
通过摇号中签方式实施校园电动自行车总量调控和配额管理。新学年以来,学生电动自行车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。截至2024年10月31日,全校注册电动自行车已超1.4万辆。减少校园电动自行车增速、控制校园电动自行车总量迫在眉睫。
为控制校园电动自行车增长数量,拟购买电动自行车的学校教工、学生、社区居民,须以获取校园通行识别码指标之后,方可购车,即“摇号上码”;由公安机关交管部门注册登记核发号牌,保卫部(处)注册登记核发“校园通行识别码”,即“一牌一码”后,方可在校内行驶。(党波涛 高珊)